2007年7月24日星期二

外文重定向的必要性

我在2005年春加入中文維基百科以來,向來管理員對外文重定向的處理都是快速刪除。後來部份外文重定向的刪除惹來爭議,便有人發起投票表決處理準則。根據Wikipedia:投票/非中文重定向頁面第二次投票,有下列六種情況下的外文重定向被容許:學術名稱、國際性、日語異體字、日語假名、作品名稱、人名以外的縮寫及時區。

然而,近來要求保留外文重定向的聲音越來越大。被快速刪除多次的Hong Kong, 現在竟然一百八十度轉變變成快速保留,轉變之快令人詐舌。先入為主的我,「中文維基不需要不必要的外文重定向」的觀點已深入我心,對於此當然大感不快。皆 因此例一開,一個條目理論上可以建立數百種語言的重定向,我不禁要問:「真的有這個需要嗎?」但最糟糕的是,現在竟然沒有人捍衛最初有刪除不必要重定向的 共識,導致我現在孤掌難鳴,處境相當尷尬。本來我想提出以投票再次確立共識,表決是否推翻上次只規定了六種外文重定向容許存在,可是以現在一面倒的意見來 說,不舉行投票也得到了明顯共識。這可以算是我兩年多以來所遇見的最大的政策逆轉了。

2 則留言:

tonync 說...

我以為,西文重定向不是「必要」與「不必要」的問題,而是是否有理據存在於一部中文的百科全書。

中文維基百科的服務對象是中文流利的讀者。讀者想查閱的,是條目標題相關的中立詳盡內容。「只會英文但又想知道中文名」的正常漢語學習者,理應用辭典,而不是去查一本中文百科全書。就如想知道apple是啥意思的中國人,不會去查《現代漢語辭典》的a頁。

在一部中文的百科全書這種場合(context)裏,為本身就有中文名的東西添上了西文重定向,除了滿足一種虛構的用途外,還真的方便了社群嗎?還是只是引起了一場茶杯裏的風波呢?

由於種種原因,能夠自由寫中文維基百科條目的人已經少,有知識和自由而不加以利用的,改為服務某種堂皇但自編的需要,叫做不務正業,也許是一種浪費。

Stewart~惡龍 說...

是嗎?我看得沒那麼複雜,只覺得重定向是輕的無傷大雅,但另一方面我也擔心會出現一些極端的例子,如將所有語言版本的一個條目名稱均作重定向。這樣就不簡單了。

不過也有些情況真的是英文名稱較為普及的,如Sony、JVC、google、CPU等,目前在中文維基百科上甚至有直接用作條目名稱的情況。這些詞的中文有些是聽也未聽過的(JVC),有些則是因為中文名稱只適用於地區(Google)或不同的地區有異(sony),這樣缺少英文名稱的重定向便顯得有時找不到條目的情況。雖然可以叫大家在網絡上自己查,搜尋器也非常方便,但這就有點顯得不方便了。

Hong Kong的例子很好,是一個很有爭議性的情況,但我還是著重要伺服器資源負荷的問題。

 
本站最佳瀏覽解像度為 1024 x 768 或以上。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 Derivative Works 3.0 Hong Kong License 外文重定向的必要性》及本站其他文章均以
共享創意 署名-非商業性-禁止衍生 3.0 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