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一點跟進的題外話,我的那篇聯和市場畢竟也被人新條目推薦了,還有不少支持呢。呵呵... 我不是妄自菲薄而不敢自薦,只是總覺得他薦會比自薦矜貴一點,尤其是該頁大部份為自薦的作品的時候。
回到正題。繼《始終有你》的衍生作品《福佳始終有你》在中文維基百科被提刪而最後獲保留後,最近便有另一首《整死香港有你》被提刪。正如一位投刪除票的維基人所說:「正經的流行歌曲沒有收幾條,卻出現宣傳特定立場的歌曲。其重要性真的有百科記載永久紀錄的價值嗎?」對我慣於身處中立環境的維基編輯,這類有政治性的東西我是有點敏感的。更重要的是,我一向對惡搞文化不存好感,因此對惡搞題材收錄在百科內的尺度也較為嚴謹。事實上,到現在我還是不認為那兩首衍生作品可以獨立成條目。我始終覺得,他們在《始終有你》 另開章節介紹便已足夠了。在投票中,我只是按我一直的原則衡量條目存廢,絕無任何政治考慮(假如一定說是有,那就是「顧及政治中立的考慮」),盡量做到一 視同仁。《福佳》投了刪除票,《整死》的知名度比《福佳》還要低,我當然順理成章地投刪除票吧!維基百科以外的人怎樣看,便讓他們怎樣看了。上次既然已被 某報稱為「保皇黨」,今次我也不介意被左派報章稱為「反對黨」甚至「反中亂港分子」了。當然,某報這次也別把我和其他支持刪除人士當作「民主烈士」了,我 受不起。
其實,支持那些歌曲的人急不及待將歌曲寫入維基百科, 我相信某程度上是將維基百科當作是一個宣傳的平台,藉此增加知名度。把它提刪?反而弄巧反拙了,成為了新聞炒作的題材,更讓某報加鹽加醋,攻擊維基百科社 群持有特定政治立場了。事實上,作為維基百科的一個編輯,在編寫條目的事宜上維持政治中立是其中一件重要的原則。某報竟一口咬定投《福佳》刪除票的人就是 「保皇黨」,正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現在《整死》提刪的結果,某報還可以說些甚麼嗎?而且,宣傳平台也只是在最多香港人接觸的語言版本而已。我曾 反建議《福佳》條目建立者也到英文維基百科建立該條目,但沒有人這樣做。是懼怕在英文維基保留不了,還是在英文維基對香港人沒有甚麼宣傳效果,又還是他們的英文水平有限,就真是不得而知了。
要做到絕對的政治中立很不容易,但對於我這個有機會處理糾紛的管理員來說,政治中立的要求也要高些,例如我在維基百科內便一直盡量不提及我的政治立場。可是在《福佳》一事中,我也不得不澄清自己算是泛民主派的一員。畢竟,泛民主派實在「泛」得很,雖然大家同時支持民主,可是大家的理念各有不同,結果便經常有內鬨了。說回維基,其實大部份維基百科的條目都能維持政治中立,例如使用「泛民主派」、「親建制派」而不是「反對黨」、「保皇黨」。一個更明顯的例子便是「香港主權移交」(Transfer of the sovereignty of Hong Kong)了。很多人說「香港回歸」(Reunification of Hong Kong,謝tonync指正),其實這是不夠中立的,有了既定的立場:「香港的主權本來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心」之嫌。大家都應該知道,割讓香港的是清朝政府而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有人可能會反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算是清朝政府的代表,但別忘記中華民國政府至今依然存在,中共政府不是中國的的唯一代表。使用「香港主權移交」,形容「英國政府將香港的主權移交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就是避開了任何既定政治立場的中立描述。現在坊間能夠做到這樣政治中立的人實在很少,但願隨著維基百科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能夠使更多人能夠政治中立一些吧。
7 則留言:
我以為「香港回歸」譯作"Reunification of Hong Kong (with China)"較貼切。
英文雖較常說handover,其實也是較中立的說法,因為handover只是轉移(主權/政權),不是交還。英國對英文影響力較大,或許因此,普及的用詞也會避免「偏幫」中國。同樣,中國對中文影響亦較大,因此即便是海外的華人社群,用中文還是會說比較中國中心的「回歸」。另一方面,第三國的語文--日文,卻會說「返還」,意即交還,有物歸原主之暗示。
語文是否可能有絕對中立,是個挺有趣的研究課題。希望維基百科社羣少些無聊爭議,多實實在在寫條目。
關於合併條目...
我是覺得有些時候一個條目中的一件次要事物所佔的比原來的條目所包含的還要多時, 倒不如分拆...
因為篇幅的比例如此參差, 會令條目的重點失衝, 這情況如果是文章的話就等同離題, 以論文來說就是偏離重心
就像談及「香港經濟」時, 不能將所有東西都放進「[[香港]]」一條目中, 只能略述, 再另開條目詳述
我小時候便一直在想為什麼香港不是回歸中華民國或台灣~ haha~
或許就從聯合國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的聯合國安理會席位開始吧...
回tonync:
謝指正,已改為"Reunification of Hong Kong"。畢竟我也較少從英文接觸到「香港回歸」這個詞語。以前我有一段時間每天看《南華早報》,但畢竟堅持得不久。
日文的「返還」也是不中立,原因我估計是大家都是亞洲的民族,既有觀點為「香港是被歐洲強權搶奪的亞洲土地」。這個觀點早於日治時期的告諭上便可見了。
回惡龍:
我也同意你的分拆標準。其實我覺得假如進行合併,衍生作品只要用一兩段交代一下便可,甚至連歌詞解釋也不用,原文應放在維基文庫。把現時《福佳》全數內容合併到《始終》是不可行的。不過,米已成炊,現在已不可能走合併的回頭路了。
至於香港回歸中華民國的設想,其實曾經是可能的,就是在香港重光之時。若非國民政府顧著要和共產黨打內戰,香港是有機會回歸的。不過,幸好當時香港沒有回歸,否則數年後便會被「解放」,與當時的大陸融為一體了。
你也說得對。聯合國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代中華民國政府的聯合國安理會席位,我認為是中華民國政府的一個「致命打擊」,幾乎沒有翻身(奪回中國代表權)的能力了。但反過來說,假如現在國民政府的聯合國席位仍在,以現時的形勢,它會在阻止中共政府收回港澳之餘,自己也未必急於收回(與中國大陸過於接近,軍事上易攻難守),香港很大機會繼續會由英國暫時管治,也繼續作為兩岸的緩衝地帶,因此就算如此,也不代表回歸中華民國可以實現。
日文維基條目導言第二段,竟然「河水犯井水」,批評其他語言版本條目,頗堪玩味,試譯供各位看官討論:
中文及英文版條目稱作「香港主權移交」(Transfer of the sovereignty of Hong Kong)。不過,香港的新界到底是租借地,因此回歸之前,主權還是屬於中方的。除了新界外,中國當局也於聯合國非殖民地化委員會主張香港全境均屬英國佔領土地。因此,這種稱呼不能說是正確的。中國政府偏好「香港回歸」這一用詞。另外,英文則依從英國方面的觀點說法,稱作handover。
回tonync:
日文維基條目的那一段,似乎有「個人觀點」之嫌,而且有關維基百科條目的評論,實在不應寫入條目正文。有那種想法的日文維基人,應該自行到中英文維基條目的討論頁提出那個意見吧?
不過,就算那個意見能夠成立,也不代表「香港回歸」沒有問題,我可以選用「香港領土移交」吧?
發佈留言